亚洲AV无码再现,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av,91精品国产免费青青碰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保護傳承風正勁 文化遺產綻光華

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
2024年06月08日08:4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結構精巧的永春木雕、古樸大氣的永春漆籃、美輪美奐的永春紙織畫……日前,“何以永春·千年海絲非遺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一系列代表著福建省永春縣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精湛的傳統技藝的非遺展品,勾勒出永春縣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蘊,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永春的文化之韻、非遺之美。

永春漆籃作品《籃犀》。中國美術館供圖

永春漆籃作品《籃犀》。中國美術館供圖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呈現新氣象,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在中華大地煥發勃勃生機。

插上科技翅膀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更上層樓

走進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從墓道經過過洞、天井、甬道到墓室,《宴飲圖》《墓主出行圖》《墓主夫人出行圖》等艷麗壯觀的壁畫藝術精品次第呈現,宴饗行樂、車馬儀仗和牛車出行等場景栩栩如生。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游客不僅能隔著玻璃觀賞壁畫,還能借助數字化技術“走進”墓室,展開一場“時空之旅”。戴上4K分辨率的VR眼鏡,游客甚至能走到文物面前,近距離觀賞文物細節;和投影墻上的樂伎互動,共奏一段穿越千年的樂曲。

“北齊壁畫是古人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存,保護好、傳承好這樣的文化遺產是我們的責任所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館長王江表示,博物館就是要借助科技力量,保護好文物的同時,更好地滿足觀眾文化體驗需求。

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延展了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的創新發展空間,為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堅實支撐。

2023年10月起,北京市延慶區長城管理處與科技企業建設長城沿線基站網絡等基礎設施,實現無人機定時按設定路線沿長城保護區域自動巡飛,還能觀察到長城一磚一瓦的病害;云岡石窟利用三維激光掃描、近景攝影測量等技術手段,開展了高精度數字化保護工程,現已完成石窟總量的2/3,數據精度可達到8K、0.03毫米。

非遺技藝與數字科技的深度融合,也為非遺技藝的保護與活態傳承注入了新動力。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開展“南京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展示”項目,以“ZHI藝”這一非遺虛擬展示平臺為基礎,對南京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進行數字轉化及虛擬展示;合肥市文化館利用人機交互、3D建模等,保證每個非遺項目至少具備一鍵可視化的三維模型和對應的圖文資料,觀眾通過VR眼鏡和AR技術,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非遺制作的細節。

連接現代生活 文化遺產煥發新姿涌動活力

端午節將至,一場龍舟賽在北京通惠河上演。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龍舟如同離弦之箭沖向終點,雙槳劃出長長水線。“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船頭鑼鼓鏗鏘有力,岸上助威此起彼伏,龍舟競渡的火熱場面扣人心弦。

除了看比賽,游客還能在這里參加“藝術半壁-通惠河畔第四屆大運河文化節”。文化節上,多地特色文創商品亮相市集,同時還推出了包粽子、制作香包、非遺空竹體驗、制作艾草錘等傳統手工藝活動,還有舞蹈、京劇、豫劇等文藝表演供游客欣賞。

歷史文化的滋養,既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歷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的共情體驗之中。只有融入時代,文化遺產才更能體現自身價值;只有融入生活,文化遺產才會煥發新的光彩。

蒼勁聳立的樹木、繁盛芬芳的花朵、娓娓動聽的鳥鳴……紫禁城不僅有著底蘊深厚的文化遺跡,還有鳥語花香的生態環境。6月8日,故宮博物院推出“花信木語——故宮仲夏日”親子活動,帶領大家一起去探索紫禁城中的花木實景、趣味故事及背后的文化意涵。

夏天的故宮一角。故宮博物院供圖

夏天的故宮一角。故宮博物院供圖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橫道河子鎮,因百年前中東鐵路的修建而興起。經過多年的保護性修繕,歷史建筑原貌保存完整,已是黑龍江旅游“打卡地”之一,成為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典型。據統計,2023年,小鎮迎來游客70余萬人次,比往年翻了一番多。

絲竹聲聲,清音裊裊。6月5日,以“絲竹戲韻 猗園雅集”為主題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上海古猗園舉辦,通過沉浸式賞析音樂會和非遺市集等活動展現非遺保護成果。園方還推出“漢服游園”活動,穿著中式服裝游客可免費入園。

非遺不僅在現實生活的各個角落觸手可及,在網絡空間亦隨處可見。短視頻平臺有關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累計分享量同比增長36%,不少“小眾”非遺項目因為短視頻和直播被帶火。《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亦指出,非遺、國風題材和“國潮熱”是近年網絡文學創作中的熱點與亮點。

文化遺產曾有輝煌的過去,也應該有閃光的現在,并且還應充滿生機地走向未來。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讓中華文脈綿延賡續、文明薪火代代相傳,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有力支撐。

(責編:楊曦、章斐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