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av,91精品国产免费青青碰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天人相應的養生智慧

張聰
2022年02月19日09:0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天人相應的養生智慧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一句民間俗語道出兩千多年前的養生智慧。古為今用,便衍生出諸多應時應季的保健之法,滲透到日常起居的細節當中。作為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自然界氣象、物候的變化都可在二十四節氣中直接反映出來。根據中醫理論,人與自然界是: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人類機體的變化、疾病的發生與二十四節氣同樣緊密相連。

  節氣與四季密不可分

   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360°圓周)上的位置變化24等分,每段間隔15°,太陽每前進15°即為一個節氣。一年12個月里包含了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大約15天。太陽的位置變化必然引起地面氣候的演變,所以節氣的“氣”有氣象、氣候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得出的。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節氣之說,但只有中國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太初歷是中國古歷法體系形成的標志,因漢武帝太初元年實行而得名。其特點為以寅月為正月,首次將二十四節氣編入歷法,以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始,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每個季節的起始。一年四季,平均每個季節有六個節氣。

   需要注意的是,二十四節氣主要是天文學意義上的,而氣象學意義上的四季劃分并不統一。氣象學上將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上的第一天稱為入春。所以,以我國北方為例,雖然節氣已至立春,但仍然經常有倒春寒的現象,生活中體驗到的立春并不是春天般的溫暖,著裝上還要“捂一捂”。這是因為,二十四節氣特指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以及部分長江流域的四季分明的氣候。而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地域差異較大,其氣候也就無法都與黃河流域的氣候保持一致。

   2016年11月,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僅指導農業生產,對于人們的日常養生保健也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節氣的作用之一是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

   節氣體現了古人對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的認知。時令有季節的含義。節氣的氣候特點應當符合其所歸屬的季節氣候特點,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例如,夏季的小暑、大暑,冬季的小寒、大寒等節氣就明確體現出了季節的氣候特點。從降水來看,春季的雨水、谷雨,秋季的白露、寒露、霜降等節氣也明確反映出了節氣所在季節的降水特點。

   節氣的劃分與太陽密切相關,而太陽對于自然界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節氣的變化必然導致自然界物候的變化,例如驚蟄的含義就是上天以打雷的方式驚醒蟄居動物們的日子。《管子·形勢解》認為:“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也。”作為自然界萬物之一的人類,其起居飲食等也必然受到四時節氣的影響,例如人在冬季的時候往往睡眠較多,入睡較早,而到了夏季睡眠往往相對冬季減少,常常晚睡早起,這是人的生物學特性。

   節氣具有自然屬性,其最基本作用是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四時節氣的確立使人們順應自然時序而進行生產和生活。

  “天人相應”是中醫養生的核心觀點

   《道德經》二十五章這樣表述人與自然的關系:“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含義之一就是天人相應,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天人相應”也是中醫養生的核心觀點。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表明了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在天地之間,受自然四時變化的影響。順應自然界時令節氣的變化則身體健康,否則可能“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表明了時令節氣對于人體病理的影響。

   風、寒、暑、濕、燥、火是六種正常的自然界氣候,稱為六氣。四季變化、節氣更迭產生了六氣,而六氣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正常的人體是無害的。節氣交接失序,六氣的太過或者不及使六氣演變成為致病因素,成為六淫之邪,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古代天文學著作《開元占經》中記載了節氣異常導致的疾病:“立春,當至不至,兵起,麥不行,瘧病行;未當至而至多病燥疾。雨水,當至不至,旱,麥不熟,多病心痛;未當至而至,多病薨。”類似的關于二十四節氣致病的論述在《易通卦驗》也有記載。并不是所有人在節氣失序的時候都會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襲,如果人們能夠始終保持機體的良好狀態,使其能夠及時調節自身以適應外界氣候變化,時令節氣失序的影響就會很小,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除六淫之邪外,人體自身失于調攝,“以酒為漿,以妄為常”“起居無節”也會導致早衰。結合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特點,在工作壓力、過度娛樂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生活起居不規律似乎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特別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的常態。而伴隨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亞健康甚至疾病人群的出現,且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有鑒于此,有必要強調應當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四時節氣,并將天人相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貫穿在中醫養生的全過程。

   關于日常養生要遵守的原則,《黃帝內經》給出了答案:“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提出要順應自然界四時節氣變化,調情志、慎起居、合陰陽。從時節養生的角度,《黃帝內經》強調四季養生,給出了四季養生具體方法,如“春三月,此謂發陳……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外也分別給出了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養生方法,其內容涉及起居、情志、運動、飲食等方面。而“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則是順應四時陰陽變化養生的關鍵,這也是“冬吃蘿卜夏吃姜”的道理所在。這樣才能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作者:張聰,系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養生康復教研室副教授)

(責編:申佳平、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