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av,91精品国产免费青青碰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春節上榜!世界“非遺”總數第一,中國是怎么做到的?

2024年12月05日09:02 | 來源:央視網
小字號

原標題:春節上榜!世界“非遺”總數第一,中國是怎么做到的?

北京時間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春節是我國內涵最為深厚、內容最為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為廣泛的傳統節日。每逢春節前后,全世界華人都會圍繞著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的主題歡慶這一佳節。數千年來,春節不斷維系和強化著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情感紐帶,對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海外傳播范圍的日趨擴大,春節已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為中國人共享,在全國各地廣泛實踐,寄托了中國人的人倫情感、家國情懷,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睦相處的價值理念,在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遺產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解讀:“春節”申遺成功 彰顯中華文化影響力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盛大節日,是我國內涵最深厚、內容最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范圍最廣的傳統節日。對全球華人來說,春節為什么如此重要?“春節”申遺成功有哪些重要意義呢?我們來聽專家解讀。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蕭放:春節之所以被申請為人類非遺,因為春節里邊蘊含了非常豐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內涵。春節的一個特別價值就是,它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情感的聚合,這是一個巨大的凝聚力。春節是回家的節日,我們對我們的祖先、先賢都要做紀念,這里邊充分體現了一個歷史的倫理價值。同時,春節又是一個新舊時間的交接點,是辭舊迎新的一個重要日子,它跟中國人的時間更新意識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春節有家庭的倫理、歷史倫理、社會倫理、自然倫理,是個綜合性的節日,所以它在中國的節日里邊非常特殊。

據介紹,作為中華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影響力正日益走向世界。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春節視為法定節假日,全球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各種形式慶祝農歷新年。春節所蘊含的和平、和睦、和諧的文化精神,對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蕭放:春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大喜事,對世界人民來講也是把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分享給世界人民。春節每年也在向外走,但是真正把它做一個人類非遺的話,它的影響力會更大,因為人類非遺強調這個項目的人類性價值。從年前的臘八到正月十五,這幾十天里面,中國人進入了一個非常祥和的狀態,大家是喜氣洋洋地在過春節,體現了我們愛好和平的、祥和的氛圍,營造的一個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對我們當代世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個價值就是我們的春節是跟立春相近,我們的春節符合自然倫理的價值跟生態和諧的價值,對于世界也是一個重要的啟示。

春節:辭舊迎新的中國年

按照中國傳統歷法,正月初一是春節,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我們再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一下春節的歷史起源和發展演變。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類的原始信仰與自然崇拜。上古時代,人們會在年初之際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五谷豐登、人畜興旺。這種祭祀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各種慶祝活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春節。在古代,“歲”是一種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莊稼成熟,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春節前后,圍繞著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的共同主題,人們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歡慶這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過程俗稱“過年”。

春節民俗眾多,包括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吃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發壓歲錢、拜年、逛廟會等。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

作為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影響力正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近20個國家和地區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文化盛事,為各國民眾帶去歡樂體驗。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近年來,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近年來,我國一大批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

各級人大、政府積極推進非遺相關立法,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部署了強化非遺系統性保護的重要任務。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作出部署。

通過建立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推進區域性整體保護,以及加快傳承體驗設施建設,我國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日益健全,傳播普及水平不斷提升,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我國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557項(包含3610個子項)。認定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068人。

截至2024年12月,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責編:楊虞波羅、李楠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