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面積達1.5萬平方米、活態呈現非遺項目,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精心策劃展覽 豐富參觀體驗(解碼·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圖為浙江省非遺館外景。 |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之江文化中心內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以下簡稱“浙江省非遺館”)3層的傳統表演藝術廳內,一出出精彩劇目輪番上演,引得陣陣叫好……暑期,浙江省非遺館格外熱鬧,非遺傳承發展青年沙龍、傳統戲劇展演、非遺美食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
如何參觀
一條主線串聯文化空間
浙江省非遺館極富江南風韻的建筑外觀格外引人注目:屋頂層疊錯落有致,大小窗戶排布墻面。透過一扇巨大的玻璃窗,一座古戲臺映入眼簾。
浙江省非遺館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展覽空間從地下一層到地上四層,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剛一進門,不少觀眾便向工作人員詢問,“大船在哪里”“戲臺怎么走”“小朋友可以體驗的非遺項目在哪一層”……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浙江省非遺館館長郭藝介紹,該館以“一條邏輯主線+三個文化空間+若干互動體驗”的總體思路設計展陳,展覽設置“向海而生”“尋山問居”“覓水行商”3個文化空間,將最能體現地域性特征的非遺項目有序組合,生動呈現浙江非遺文化生態的完整樣貌。
在展陳布置上,浙江省非遺館以浙江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為主要依托,將基本陳列劃分為“口傳·印記”(民間文學)、“手藝·生活”(傳統技藝,傳統美術)、“身心·智慧”(傳統醫藥,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儀慶·精神”(民俗)、“演繹·風韻”(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音樂,傳統舞蹈)五大板塊。
諸多展陳中,大家津津樂道的“大船”“古戲臺”等最具代表性。
在“向海而生”文化空間,浙江省非遺館的標識性展項——“綠眉毛”海船三桅三帆,按航海實船標準打造,其因船頭眼上方有條綠色眉而得名。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祝漢明介紹,該船場外籌備制作歷時3年多,采用國家級非遺項目傳統木船制造技藝定制打造,完整還原傳統“綠眉毛”海船的47道制作工藝,是一艘可以下水的船。
在傳統戲劇廳,用柚木搭建而成的古戲臺靜靜矗立。祝漢明說,該戲臺是浙江省非遺館的一大視覺地標,由古建筑專家花費3年多時間主持建造,由一支平均年齡65歲的匠人團隊手工打造。“戲臺并不是擺設,這里輪番展演浙江58個傳統戲劇項目折子戲,成為大眾走進非遺的媒介。”祝漢明說。
如何策展
關注非遺傳承人與當下生活
非遺館該向大眾呈現什么?2019年初,隨著之江文化中心開工建設,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團隊開始思考這一問題。
截至目前,浙江有9項非遺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有24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996項省級非遺項目。非遺館是浙江非遺保護工作的窗口,必須把“家底”展現好。
為更好地建設非遺館,并與博物館展陳區別開,團隊邊征集展品邊調研,花費一年半時間,逐漸找到答案——“如果說博物館側重的是物和歷史,那么非遺館就應該關注人與過程。”祝漢明說。
在團隊看來,非遺館的展陳如果“碎片化”,即一個個非遺項目的陳列展示,觀眾就不能具體地了解其前世今生。祝漢明說:“非遺主體是代表性傳承人,因此展陳內容要與傳承人有關,與當下生活有關,與社會發展有關。”
回憶籌辦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團隊備受感動。“非遺館的建設離不開社會力量,代表性傳承人給予我們很多支持。”祝漢明回憶,曾有傳承人對團隊說,“非遺館就是我們的家。”這令大家頗為動容。
館中籌集展出的1022件(套)展品背后,有許多感人故事——收到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紹斌的作品《農家記憶》時,他已然離世,捐出這件作品是他的遺愿;寧波朱金漆木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蓋洪堅持不懈,最終說服家人捐出萬工轎……
在浙江省非遺館,展演與展陳同臺,內容與觀眾互動,團隊希望以溫度和情感,彰顯出非遺的“人間煙火氣”,讓每個來到這里的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有共鳴的內容。
如何傳承
體驗教育貫穿始終
每到假期,非遺館負一層的傳承體驗中心和四層的展示教育拓展室都會吸引許多觀眾,其中不乏外省觀眾。非遺體驗活動和系列研學課程尤其受人歡迎。
經過浸濕方巾、固定夾纈板、浸泡染色等一系列工序,完成一幅印染圖案;通過了解西湖綢傘傘面裝飾的刷花工藝,親手刷制一幅創意裝飾畫……體驗過后,帶兒子來參觀的江蘇觀眾張女士感到很有趣,“在動手體驗過程中零距離接觸非遺技藝,孩子也領略到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在浙江省非遺館,除了固定展陳,大量活態非遺展演和非遺研究也不容錯過。
在“越山向海”基本陳列廳,不定期有非遺傳承人為大家現場演示。伴隨著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國家級非遺錫雕代表性傳承人盛一原的展位旁擠滿了人。他邊打邊解說,觀眾也可以上手一試。
位于三層可容納200人的傳統藝術表演廳,常態性展演傳統表演藝術項目,包括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舞蹈、傳統體育和雜技等;同樓層的古戲臺上好戲連臺,昆曲、越劇、婺劇、木偶戲、甌劇等演出時總是座無虛席。“非遺館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其功能定位,建筑面積的43%用于展陳、教育,這個比例在全國各非遺館中也是很高的。”祝漢明說。
作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保護研究部主任,薛益泉不僅參與了前期場館的籌辦,如今每年也肩負著調查研究任務。“這幾年,我們一直在關注各種非遺技藝和傳承人。”他說,希望通過研究,一方面為非遺研究開拓思路,另一方面也希望利用研究成果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近更多老百姓。
在浙江省非遺館的規劃中,非遺館還要分層級展示不同內容,細化文化服務內容,比如針對兒童、青少年、中老年等設計差異化內容。“只有內容更多元,非遺館的活力才能持續保持,我們要不斷產出文化內容,讓觀眾感到常來常新。”郭藝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2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