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av,91精品国产免费青青碰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文化圓桌

2023年05月03日05: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青春版《牡丹亭》劇照。
  江蘇省蘇州昆劇院供圖
  圖②:2022年1月19日,甘肅省會寧縣會師中學交響管樂團學生在戶外表演交響樂。
  馬希平攝(新華社發)
  圖③:2022年5月23日,畢業季來臨,浙江工業大學莫干山校區,即將畢業的學子在校園內合影留念。
  謝尚國攝(新華社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

  青年是時代發展的最蓬勃動力,也是新時代文藝的創作主力軍和創新生力軍。值此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本版約請音樂、舞蹈、戲劇等領域的一線創作人員和研究者,與廣大青年朋友一起分享創作體驗,探討藝術如何與時代同頻共振。

  ——編  者

 

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何沐陽——

創作讓年輕人共情的好歌

  多年來,我的音樂創作始終有條鮮明的脈絡,就是傳承發展民族音樂,讓民族音樂更現代、更好聽,流傳得更廣。

  守住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對把握音樂創作的基調非常重要。創作者既要與時俱進,關注時代變化,深入了解不同音樂風格和路線的變化,更要以不變應萬變,吃透經典的創作手法、音樂創作的一般規律。從創作歌曲《月亮之上》開始,我就堅持3個要點:民族音樂本源性的元素、具有現代人文氣息的歌詞風格和國際性的演繹手法。最重要的是,創作中國風格的音樂意象。民族音樂是取之不竭的創作寶庫,有非常多的素材有待深入研究。

  音樂創作要尋找共性,才能引起共鳴;要勾勒出更深遠的意境和更廣闊的世界,才能讓更多人聽后心向往之。一首歌能流傳開來,一定是找到了大眾心靈深處的最大公約數。十幾年前,我曾接到一個電話,是位女士打來的。她告訴我,她的母親是位老紅軍,平時聽力不太好,在廣播里偶然聽到了我的作品《彩云之南》,頓時對云南的迤邐風情心生向往。后來,那位女士便帶著母親來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音樂的本質是要呈現一種詩意、描繪一種意境,要讓聽眾心動。

  真誠,是創作的生命。音樂要觸動人心,需要來自生活的真切感受,還需要創作者感知生活后從內心流露的真誠。比如,我會在創作歌曲前,首先從專業角度考量有沒有可被傳唱的唱段,有沒有讓人一聽就能哼唱出的“金句”。短視頻時代,年輕人對音樂的“耐心”是有限的,對音樂創作的要求更高。我們的創作要向著經典化的目標努力,也應該要注重打造歌曲的“記憶點”,將想表達的內容通過“最高效”的藝術手段傳達給聽眾。

  年輕一代接收的信息量大,思維活躍,他們的文化自信日益提升。創作讓年輕人共情的好歌,就要唱出他們的心之所向。奮斗,是青春的底色。一顆奮斗的心、一股不服輸的勁、一個要實現的夢,這是年輕人的共通之處。

  我們這代人是聽著經典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成長起來的。“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歌詞質樸,情感真摯,很有感染力。新時代,我們如何用歌曲唱出今天年輕人的心聲?2018年,我創作了歌曲《我和2035有個約》:“我和2035有個約,約在歡呼雀躍那一天,我親愛的祖國更加美麗和諧,昂揚屹立新世界……”在央視春晚唱響后,現在許多高校和不少文藝活動中,年輕人都在唱這首歌,唱出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音樂事業的未來屬于年輕人,我們的創作也應該面向年輕人。音符隨時代的脈搏躍動,“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作品方能經得起時間的淘洗、大眾的檢驗。

  (本報記者王瑨采訪整理)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舞蹈演員孟慶旸——

“這很中國”,這很“圈粉”

  不少年輕觀眾因為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認識了我,而我因為“青綠”重新認識了自己。這幅“山水畫”,讀它千遍也不厭倦。《只此青綠》至今已經演了270余場,幕起幕落,我總有新收獲。

  初見青綠,它是畫作上的寶石色澤。一種顏色,一個從《千里江山圖》中提煉出的青綠意象,怎么演?沒有可借鑒的角色先例。導演韓真告訴我:“從文化中還原和尋找角色的感覺。”

  慢慢地,我有了新的體會。《千里江山圖》是畫家王希孟在18歲時就完成的作品。欣賞這幅畫時,我被這位少年的真摯情感深深吸引,能感受到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情贊美。于是我想,是否應該嘗試還原畫家的創作態度?《千里江山圖》中除了精妙的繪畫技法,還有一股向上的少年心氣,成就了畫作的氣韻生動。所以,青綠是什么模樣呢?“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是她回首的恬淡,行動時她“放步霽霞起,振衣華風生”,靜止時則充盈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歷經整整5個月,經過這樣一步步的思考沉淀,我慢慢體悟了青綠這個角色“心有丘壑,眼存山河”的心理狀態。

  得之心,才能寓之舞。《只此青綠》火了,它收獲了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掌聲。青綠,成為年輕人心中的“潮流色”。他們用更開闊、新銳、多元的視角分析這部舞劇,樂此不疲地進行二度創作和深度解讀。不少80后、90后觀眾看完劇,愿意花時間深入研究《千里江山圖》背后的歷史和工藝,探究舞劇涵蓋的更多細節。

  都說熟能生巧,但當我經歷了《只此青綠》那么多場演出后,我才發現:青綠之后,還有無盡的文化寶藏等待我們去探尋、去挖掘。從首演到各地巡演,我們的創作團隊一直在收集觀眾反饋,對舞蹈不斷進行修改調整。正如導演周莉亞所言:“《只此青綠》沒有最終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如果歸納這部舞劇“圈粉”年輕人的最大原因,那就是“這很中國”。說到底,是中國人的文化底蘊與文化自信造就了“青綠”的成功。從追捧“霹靂舞”到“只此青綠”的火爆,從熱衷“洋品牌”到“國潮”的盛行,從青睞“喇叭褲”到“國服”引領風尚……今天的中國青年,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發自內心地認同、從精神深處自信。

  有天,演出結束后,我走到觀眾席中間,面向舞臺的方向坐下。第一次從觀眾的視角看臺上,我終于明白了謝幕返場6次觀眾還不愿離去的熱情。這種熱情,是真正走進人心的作品帶來的。能以這樣的方式致敬、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并帶著熱忱的心傳遞給年輕觀眾,我是幸運的、幸福的。作為90后舞者,面對更廣闊的舞臺,更要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決心。

  世上有不絕的風景,我們有不老的心情。也許舞者生涯是有限的,但舞蹈作為一種“語言”,所能承載的美好記憶和情感是無限的。《千里江山圖》歷經近千載依然風華正茂,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魅力正在于此。有中華文化賦予的藝術能量,有年輕觀眾熱切的期待目光,我們怎能不帶著這份青春的心情繼續起舞?

  (本報記者王瑨采訪整理)

時代文藝的有生力量

秦蘭珺

  當互聯網與青年的文藝評論結合,形成了新媒體評論陣地;當互聯網與青年的文學寫作相遇,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文學網站……網絡平臺既提供了傳播新手段,也開辟了創作新空間。

  內容生產不僅是一種表達,更是以內容為契機的交互反應,形成新的創造力之源。青年群體的文化創造和活躍思考,在新技術、新媒介的加持下,獲得了更豐富、更富影響力的表達。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近日發布的《2022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指出,以90后為代表的青年網絡作家逐漸變成創作中堅,00后則因數量優勢成為網文創作新增主力……伴隨著信息化時代成長起來的“網絡原住民”,已成為新時代文藝的有生力量。

  青年不僅創造著多元的網絡文化生態,也改變了傳統文藝生產模式下的消費形態。在網上,文藝作品沒有“完成時”,而是演變為年輕人交流參與的平臺;文藝作品的敘事也演化為可供年輕人二次創作的“故事世界”。傳統的文藝消費形態,被新興的、互動的媒介生態重塑。

  新時代的青年和文藝彼此“賦能”,共同走向時代的廣闊舞臺。理解青年群體的文化表達,引導好青年群體的文化創造,使之成為互聯網的重要增量。近十年來,各類具有引領性、專業性,充滿時代感、青春氣息的網絡文藝作品層出不窮。《大江東去》《浩蕩》《大國重工》等網絡文學作品厚植家國情懷,生動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偉大成就,微紀錄片《百煉成鋼》、網絡電影《浴血無名川》、網絡視聽節目《紅色文物100》等高揚愛國主義精神,網絡劇《約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紀錄片《追光者:脫貧攻堅人物志》等作品,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留下真實鮮活的影像……讓創作更接地氣,讓年輕人能產生共鳴,是網絡文藝久久為功的方向。這個時代真正需要的“青春正能量”,應當是有態度、有責任感的鮮活表達,它來自年輕人的故事,又講給更多年輕人聽。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03日 08 版)

(責編:胡永秋、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