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題材的美術呈現(全面小康畫卷)
平淡生活(中國畫·局部) |
年味(水彩) |
幸福的菜籃子(油畫·局部) |
筑夢興農(中國畫)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是社會物質文明的基礎體現,而與飲食相關的生活內容也成為藝術表達的重要題材。從古至今,在諸如畫像磚石、建筑壁畫、生活器用、文人繪畫、民間美術等領域中,都不乏與食物本體及勞動耕作相關的審美表達。在當代美術創作中也涌現一大批反映社會生活發展的新作品。這些與飲食相關的作品,不僅在形式和面貌上與傳統美術有所區別,更在構思立意上體現出與國家富強、人民安康緊密相關的價值取向。
寄托家國情懷
食物不僅與人的溫飽相關,也與人的精神相連。百姓生活條件的根本性改變,讓與之相關的藝術表達發生視角的調整。當代美術創作從更加貼近大眾精神世界的角度出發,展現百姓生活中物質與精神富足的雙重圖景,以及與之相連的時代變革。
捕捉生活細節,體現時代變遷的宏大敘事,是當代美術的創作特征之一。不少美術工作者聚焦城鄉街頭大大小小的菜市場。比如,柳青雕塑《成果》定格一位菜市場攤主開懷大笑的瞬間,攤主周圍堆滿各式各樣的瓜果蔬菜,可見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作品標題一語雙關,既點明了百姓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也寓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果。在深入生活的同時,當代美術工作者不斷挖掘新的題材內容、探索新的表現形式。比如,陳治、武欣合作的中國畫《尖峰食刻》,展現了當代都市生活中的一個整潔有序的餐館后廚場景。畫面右下方,帶有二維碼的外賣箱,體現出當代食客的用餐選擇已越來越多元。作品所描繪的食物制作環境,已非家庭范疇,而是將其拓展到更具商業屬性的社會環境中,折射餐飲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新的社會形態正在形成。
農耕漁獵,最能體現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的樂觀精神。于長江中國畫《耕海人》便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以頗具動態的人物造型展現海風吹拂的自然環境,表現主人公收獲的愉悅和愜意。被主人公雙手高高舉起的海魚,使畫面更具戲劇性,既傳遞出漁民對于自然饋贈的欣喜,也反映出美術工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密切關注。
立春吃春卷、清明吃青團、夏至吃面條……順應天時、飲食有節,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理念。每逢節令,以美食為對象展開美術創作的傳統也一直延續至今。一些美術工作者將當代生活美學融入飲食主題創作,進行了疊合性的拓展。像孫洪敏油畫《夏天的聲音》,以金黃的枇杷與火紅的楊梅入畫,暈染出夏天的味道。金興健農民畫《舌尖上的節氣》則以節氣中的美食為元素,通過點、線、面與明艷色彩的相互碰撞,展現出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勃勃生機。
這些作品的立意不僅包含國泰民安的時代歌詠,更蘊含意境深遠的人文情懷。
弘揚傳統美德
食物,是生活美學的重要意象。在古代繪畫中,蔬果題材并不少見,這些食物或食材,通常被用來贊美自然野趣和恬淡生活。由于題材表達的限定,其視角多囿于物的層面。新中國成立后,相關美術作品更加注重精神內涵的表達,并出現不少經典之作,如彥涵版畫《珍惜每一粒糧食》、方增先中國畫《粒粒皆辛苦》等。
近年來,美術工作者不斷發揚中國文藝追求向上向善的優良傳統,以畫筆弘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2016年,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央美術學院師生重走長征路,以《紅軍食譜》為主題,創作了百幅油畫。野菜、草根、樹皮……這些當年紅軍戰士的“救命糧”,被中央美院師生一一繪于筆端,為偉大長征精神繪就生動注腳。5年后,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中央美院師生再次踏上長征路,以百幅油畫《新時代食譜》描繪“食”光變遷,記錄全面小康生活。這批新作從“互聯物通”“現代化生產”“富足小康”“豐收”四個維度展開藝術敘事,藝術視野更加開闊,師生們對時代發展的感受更加深刻。兩次創作雖各有不同,卻又彼此呼應,既詮釋著革命先烈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也展示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風采和力量之源。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美術工作者不僅以畫筆真實記錄生活,還以實際行動發出倡議。不少藝術機構舉辦海報大賽,一幅幅主題突出、獨具創意、富有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的公益海報,讓“光盤行動”的倡議更具藝術韻味、更加生動可感。
透過一件件美術作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揚,藝術之美與文明之美交相輝映。
見證時代足跡
伴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高。一系列新成就、新變化在美術工作者的筆下得到多樣化呈現。
比如,趙曉東油畫《幸福的菜籃子》、石渭靖中國畫《小康年里話豐收》等作品,將菜籃子工程的豐碩成果濃縮于精彩畫面之中。王曉霞中國畫《筑夢興農》,則聚焦現代農業生產場景。作品不僅在形式語言和旨趣上與傳統蔬果畫大不相同,更為重要的是,其并不著意于對植物美學的禮贊,而是對科技興國這一宏大時代主題進行巧妙轉化,實現了以小見大的藝術表達。
糧食生產加工能力不斷提高,糧食供應的途徑和方式也隨之變化。朱棟水粉畫《變遷系列·社區便民市場》、翁赟燁與袁進華合作的中國畫《深化開展“三服務”活動》等作品,均以廣闊的視角和細致的筆調,描繪了社區果蔬店帶來的便利生活。這些新作之“新”,源于由“內”而“外”的創作路徑轉變所帶來的新氣象,體現了美術工作者對“筆墨當隨時代”的新詮釋。還有一些美術作品展現了互聯網時代,人們借助各種科技手段,買到平價菜、放心菜的場景,成為對百姓生活新變化的客觀記錄。
回顧我國近年來有關飲食題材的繪畫可以發現,美術工作者正將目光從對“物”的美學禮贊,轉向對“人民”及“時代”的深情關注。從一批批作品中,不難覺察到美術工作者在繼承和突破傳統之間,力構新時代藝術語言所做出的探索。這些作品在研析形式審美的同時,更注重體現視覺圖像背后的社會意義,從而揭示出豐富而深刻的時代內涵。
(作者為西安美術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2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