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發掘廓清安徽明中都遺址前朝主殿及附屬建筑布局
記者31日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安徽明中都遺址前朝區宮殿的形態因史料記載不詳而一直成謎,2015年至2021年的考古發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屬建筑的布局,極大地推進了明中都的認識和研究。
當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鳳陽明中都遺址成功入選。
明中都是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其家鄉鳳陽興建的都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詔建,六年后以勞費為由罷建時已經初步具備都城規模,三重城垣、宮殿、壇廟、中央官署、軍事設施等建筑基址,與路網、水系及建城時的窯址、石料廠等工程遺存,共同構成了龐大的明中都遺址群。
2014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積極支持指導地方政府,全力推進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緊抓這一難得機遇,與故宮博物院、山東大學等合作,對明中都遺址進行持續深入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收獲。
明中都是明初首個按京師規制營建的都城,在都城制度上承接宋元下啟明清,對明清南京、北京的城市規劃有著很大的影響。
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歷經數年,考古發掘完整地揭露出明中都前朝區宮殿基址及部分附屬建筑的布局,從磉墩復原的建筑布局在宮殿形態上與元大都和北京故宮都存在相似之處,可以認為是介于二者之間的過渡形態,從而在實物上印證了明中都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中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歷史作用,增添了中國古代都城由宋元向明清轉變的關鍵環節的資料。
其主體宮殿對元代宮殿制度、規劃思想的繼承和創新,并對明代南北兩京宮城規劃模式的生成過程產生的深遠影響,對開展明初南京、中都、北京三都的宮殿建筑及其制度文化比較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也充分體現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的歷史進程。
同時,前殿中心黃土臺的發現對于研究我國古代都城擇中、選址的規劃營建思想與實踐有著重要價值。對各組建筑地上、地下結構的探索和對夯土營建次序與工藝特點等的關注,為進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宮殿、涂山門遺址發掘是城市考古、建筑考古的重要實踐,為研究明初時期官式建筑選址、布局和“土作”“石作”等營造技術增添了寶貴資料。(張強 李瑞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