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胡同里的李大釗故居(以物鑒史)
文華胡同24 號李大釗故居大門。 |
李大釗手書對聯。 |
李大釗《史學要論》。 |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從本期開始,本版推出“以物鑒史”欄目,通過紅色文物學習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
——編 者
核心閱讀
文華胡同24號是李大釗在北京居住時間最長的住所,見證了他傳播馬克思主義、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工人運動、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實踐
在北京繁華的西長安街南側、新文化街風貌保護區文華胡同24號,有一處占地面積約550平方米的倒座三合院,與長安街北側的民族文化宮相望。這是一座普通民居建筑,曾被稱為石駙馬后宅35號。院落質樸寧靜,西側屹立著一尊莊嚴凝重的李大釗半身銅像。
這里,是李大釗故居。
李大釗,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秘密殺害于北京西交民巷的京師看守所,犧牲時不滿38周歲。自1916年從日本棄學歸國到1927年就義,這10年他都是在北京度過的。李大釗先后在北京租住過8處住所,石駙馬后宅35號是他租住過的第四處宅院。
1920年,北京大學評議會全體通過,議定李大釗為教授兼圖書館主任。李大釗不僅在北京大學任教,還在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朝陽大學、中國大學4所高校任教。這里距原北大紅樓圖書館相對較近,而且便于他步行去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現魯迅中學)上課,是李大釗在北京居住時間最長的住所。
故居由北房3間,東、西耳房各2間,東、西廂房各3間共計13間建筑組成。倒座三合院是指院子大門朝北開,沒有南房,不成四合院規格。站在院中還可以發現,除正房是起脊建筑外,廂房和耳房都是平頂的。進院要先下臺階,說明院子地面低于胡同路面,民間俗稱“三級跳坑”,下雨天極易積水。
推開故居北房堂屋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當時老北京普通人家的典型布置:對著門的是一張八仙桌,兩側各放一把椅子,靠北墻的條案兩端各擺著一只撣瓶,中間擺著一臺老式座鐘,條案上方懸掛著一幅中堂畫。
中堂畫兩側懸掛著一副著名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十分敬仰明代忠臣楊繼盛的氣節,也很欣賞楊繼盛“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一詩句,便在此句基礎上,取陸游《文章》一詩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妙”字,改寫成句。李大釗非常喜歡這副對聯,多次書寫,暢抒己志。1916年8月15日《晨鐘報》創刊后,李大釗設計每出一期都要寫一句警語,第六號就選了“鐵肩擔道義”作為該期警語。
李大釗工作繁忙,偶爾閑暇時喜歡寫大字練書法。長子李葆華曾回憶父親:“有一陣,他極好書法,幾乎每天都寫,寫了不少張”。1924年,李大釗為勸章士釗不要倒向北洋軍閥政府,應章士釗妻子吳弱男之邀,為其手書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相贈。
展柜中擺放的《史學要論》是故居館藏一級文物。1924年5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李大釗的《史學要論》一書,這是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奠基石,也是李大釗史學思想的精粹之作。當時教授上課沒有固定教材,李大釗寫就《史學要論》后,去商務印書館印刷了一些,當作教材發給學生,因受眾量小、存世量少,顯得格外珍貴。
唯物史觀是李大釗學術生涯中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的問題,1920年10月起,他在北京大學開設了“唯物史觀研究”課程。展柜中陳列著1923年北京大學政治系學生參加該課程考試的試卷復制品。這是一篇論文——“試述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要義并其及于現代史學的影響”,字跡工整,全文不分段,沒有使用新式標點,只用頓號斷句。作者在論文中認為“自有馬氏唯物史觀,才把歷史學提到與自然科學同等的地位,此等功績,實為歷史界開一新紀元,是影響于史學上最大之點”,結尾盛贊“馬氏真不愧為紀元人”。李大釗將該試卷評定為95分。
女兒李星華隨父親來到石駙馬后宅35號居住時剛滿9歲,是小學三年級學生,每天跟哥哥李葆華到孔德學校上學。一個夏日晚上,院子里的晚香玉開得白一片黃一片的,滿院子飄散著濃郁花香,李大釗和家人坐在樹下乘涼。他一高興,又朗誦起古詩來,李星華也背誦起了《石壕吏》。李大釗趁機給女兒講起了《賣炭翁》《石壕吏》《孔雀東南飛》,他說這幾首詩寫了賣炭人的窮苦生活、官府抓兵的暴行和封建家庭的黑暗,都是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我們應該去改造社會……這些畫面仿佛就在昨天。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4年時間,這處院落見證了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工人運動、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實踐,為我們今天緬懷先烈、學習歷史提供了切實可感的空間。
(作者為北京李大釗故居管理處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25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