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我是體教融合的受益者”
7月24日,在東京奧運會射擊女子10米氣步槍決賽中,中國選手楊倩奪冠,贏得東京奧運會首枚金牌。圖為楊倩在頒獎儀式上。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奧運健兒風采錄】
距離楊倩在東京為中國奧運軍團射落首金已過去一個多月,由于身兼“奧運兩金得主”與“清華大學學子”雙重身份,這個清秀文靜的姑娘儼然成為“全民偶像”。回國結束隔離后,楊倩第一時間回到清華大學,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了備戰、參戰東京奧運會的難忘經歷,并將自己的東京奧運會領獎服與東京奧運會吉祥物贈予學校。楊倩說:“我是體教融合的受益者,清華帶給我全方位的發展,清華精神激勵我不斷成長進步,賦予我備戰、奮戰奧運賽場的強大精神力量。”
從浙江射擊隊到馬約翰班
面對采訪,楊倩首先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和求學歷程。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楊倩憑借出色的射擊天賦被選入寧波體校射擊隊,此后她成績不斷提升,15歲時在第一屆全國青少年運動會獲得第三名,當年即入選國家青年隊。2016年,通過文化課考試和優異的體育成績,被與浙江射擊隊有合作的清華附中馬約翰體育特長班錄取。
進入清華附中后,悉尼奧運會女子10米氣步槍銅牌得主、清華射擊隊教練高靜一直是楊倩的帶訓教練。“這姑娘剛來的時候,成績算不上很突出,但是很穩,個性也很沉穩。”高靜說。
那是一段極富挑戰的日子。從省隊到全國一流的高中,要兼顧競技和學業,楊倩感到壓力巨大。“在清華附中那兩年多,我上午和同學們一起上課,下午3點10分放學,然后從附中趕到學校的射擊館訓練2個多小時,一直到晚上6點才結束,吃完晚飯還要自習或補習文化課,每天學到晚上11點。”楊倩告訴記者,由于馬約翰班是特長班,和普通生的學習進度不一樣,各科的學業也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此學習成績并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2018年,經過全國統一高考,18歲的楊倩作為體育特長生正式進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成為一名大學生,和她一起升入大學的還有多名其他項目的同學。
從清華學子到“全民偶像”
通過“高水平招生”進入清華大學后,楊倩的學習和訓練基本保持與高中同樣的節奏:上午訓練,下午放學后訓練。和普通清華學子相比,楊倩的生活相對“枯燥”,業余時間有限;但和專業運動員相比,她又多了大學校園的經歷。
清華大學射擊隊本身就擁有一支水平極高的教練隊,曾帶出奧運會冠軍的張秋萍、奧運會季軍高靜都是隊中教練。清華大學的高水平教練隊伍是楊倩運動水平不斷提升的最基本保證。“通過學習,楊倩擴展了思路、提高了悟性,這能幫她更好地融入射擊運動。”在高靜看來,讀書和射擊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楊倩在學習中也學會了時間管理,并養成了自我約束和控制的能力,這些都是優秀射擊運動員需要具備的特質。
“對我而言,學校課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高中時我是文科生,現在學習經濟管理,像微積分、會計學原理、統計學原理等科目,學起來就會有一些難度。但我會盡可能多學,學習是貫穿一生的。”楊倩告訴記者,時間對她來說也許永遠都不夠,這就要求自己盡量去平衡,該學習時就認真學習,該訓練時就認真訓練。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對這些體育特長生,在課程設置上更有針對性,學制也由普通班的四年延長到了五年,如遇重大比賽,還可以辦理休學。這些舉措,都為特長班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了保障。
當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她看著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升起,她激動不已:“金牌是送給祖國的最好禮物。”賽場上,她沉著冷靜,憑借穩定發揮屢次扭轉局面;領獎臺上,她笑意盈盈,一個比心的動作贏得不少人的喜愛。從奧運賽場載譽歸來,楊倩在網上發布了不少健身視頻,激發了許多人的運動熱情。這個清秀文靜的姑娘,經過奧運賽場扣人心弦的較量,對拼搏與成長、堅守與付出有了更深的感悟。
從清華園到奧運賽場
首次角逐奧運賽場的楊倩,不僅為中國代表團奪得東京奧運會“首金”,更是打破了奧運會紀錄。楊倩并不是首位從清華園走向奧運會的中國選手,在她之前,已有7名清華大學自主培養的運動員角逐奧運會,誕生了倫敦奧運會冠軍易思玲等一批體育名將。清華大學已然走出一條成熟的“體教融合”特色培養之路。
在高靜看來,楊倩有個“大心臟”,穩定的心理素質是她平穩發揮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不過,這顆“大心臟”的煉成并非一日之功,既源自運動員過硬的實力和穩定的發揮,也與清華體育代表隊多年來“體教融合、學訓結合、以學促訓”的育人理念緊密相關。
體教融合,顧名思義,是體育與教育的融合,其中最基本的融合便是體育資源與教育資源的融合。“清華射擊隊與國家射運中心相融共建、與省市隊合力發展、與附中一條龍培養共建雙贏,體教融合的發展模式越來越煥發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清華大學射擊隊負責老師董智說。
清華大學射擊隊始建于1956年,后因歷史原因中斷,1999年正式復建。復建后的清華射擊隊由清華大學和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共建,納入國家射擊集訓隊管理體系,國家隊專門設立了“清華班組”,與國家隊實現了在體育、教育資源及信息上的共享共融。射擊隊與各省隊聯合培養運動員,創新實行運動員雙重注冊制,隊員既能代表省市參加全國專業比賽,也可代表學校參加大學生系列比賽,構建了優勢互補的雙贏機制。清華附中等射擊后備人才基地的建設,也拓展夯實了優質生源渠道。20余年來,射擊隊一方面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探索中國大學辦高水平運動隊、培養競技體育優秀人才的道路。作為“體教融合試驗田”,射擊隊20余年來取得了不凡的成績。截至2020年年底,清華射擊隊先后在全國大(中)學生射擊錦標賽、青運會、全運會、亞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世界杯、世錦賽、奧運會等國內外各重大賽事中獲得725枚獎牌,其中金牌352枚,銀牌228枚,銅牌145枚,易思玲摘得2012年倫敦奧運會金牌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銅牌。
“清華大學在體教融合和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實踐中,始終堅持體教并重、育人為先,堅持對學生運動員學業方面的較高要求。”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說,學生運動員畢業后職業發展多樣化,成長迅速,有深耕體育的國際體育組織官員、省市體育部門主管和教練,有立志扎根地方的選調生,也有在市場中搏擊風浪的各行業精英。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教體融合,為國爭光”,這是清華大學射擊館內墻上的16個大字,隊員們訓練時一抬頭便可見到,也早已深深印刻在他們心間。
(本報記者 王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