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錯時空中的上下求索 舞繪《千里江山圖》向傳統文化致敬
清泠的月光下,一幅青綠底色的《千里江山圖》在案上展開。戴著眼鏡的學者與身著宋代衣冠的青年相對站立。兩個人、一幅畫,帶觀眾浸入一片跨越時空的寫意山水。
8月20日晚,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于國家大劇院拉開首演帷幕。《只此青綠》由周莉亞、韓真共同執導,故宮博物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域上和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舞臺下目光熱忱。觀眾中有于2017年故宮展出《千里江山圖》時已“愛上了這幅館藏國寶”,特來觀劇的;有“從《永不消逝的電波》開始‘入坑’兩位導演”后慕名而來的,也有的是帶著孩子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家長們。《只此青綠》沒有讓觀眾失望。演出現場時時爆出巨大的掌聲,甚至有觀眾一度落淚,準備搶票“二刷”。這部舞蹈詩劇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
穿越千載,以舞蹈為名畫賦魂魄
“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 1949年之后僅對外公開亮相過兩回。《只此青綠》采用時空交錯式的敘事結構。劇情發生時間設定為現實中《千里江山圖》即將展出之際、也是千年之前少年畫家王希孟即將完稿之時。
一位現代故宮研究員——展卷人因對《千里江山圖》的潛心鉆研,走入了王希孟的內心,劇情隨之開始。循著“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的篇章綱目,舞蹈詩劇帶領觀眾“浸入式”地置身于宋朝的詩意山水中。
不斷旋轉的舞臺上有四季晴雨,有山川河流。少年人心中有丘壑,方能繪出無垠山河。展卷人隨著王希孟一同看織絹人織絹,上山鑿石,制筆淬墨。一場雨幕之下,王希孟盡情舞蹈后席地而睡,天地與眾生都化為他的素材,而來自現在的展卷人,也終于不必只是觀望者。
“其實也許我塵封多年,在望月時,也許在等待這一世紀所有人開卷時的所愿。”“青綠”的飾演者孟慶旸這樣介紹自己的角色。《只此青綠》將靜態的畫作擬人成為一群動態的“青綠舞者”,令觀眾追隨著她們的舉手投足,全身心地沉浸到千里江山、天人合一的意境之中。
“舞者們在王希孟不斷揮筆過程中,將《千里江山圖》中那極富層次感的青綠表現得恰如其分。她們的長裙也在最后畫成之時染上了畫作中的色彩。”一位觀眾這樣描述最后的“入畫”場景,“王希孟在舞臺中央仙人一般地獨舞揮筆,被大片的青綠色包圍,最后后背留給觀眾,他筆下的世界在舞臺遠端。”
潛心打磨,誠心創排,向傳統文化致敬
“最大的困難的就是我們在觸碰這個題材的時候遇到的。我們對傳統文化有很深的向往,但你越走近它越覺得不夠。所以我們真正的創作是從閱讀開始的,”《只此青綠》兩位總編導周莉亞與韓真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當你觸碰到這么深厚的文化的時候,不光要有一顆敬畏的心,也要付出所有的行動。”
近一年半的精心籌備,五個月的艱苦創排,從總編導、編劇、演員,到作曲、舞美與服裝造型等,主創團隊們帶著無限的誠意與務實嚴謹的努力將自己心中的千里江山呈現給觀眾們。
“主要演員的技術水平和情感表達自不必說,但群舞亦是可用震撼來形容,不僅展現了一個人或幾個人的故事,更是塑造了一組群像,大大增加了作品的重量。舞美再次賜予《青綠》以靈魂,圓形的卷軸和舞臺不僅如同徐徐展開的畫卷,更令今人與古人的相遇成為可能,仿佛時空的變幻交錯,永無止境,”觀眾白禮晴接受人民網采訪時這樣評價。
一位熟悉主創團隊的新浪微博用戶說:“做這部劇的過程就像是王希孟在畫《千里江山圖》一樣的煎熬。能看到首演真的是作為觀眾很大的福分。期待著進一步地加工和修改,等待二刷三刷。”
“能給出這么好的評價,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只此青綠》編劇徐珺蕊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觀眾如果能從《只此青綠》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燃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我們的辛苦也就值了。”
中式美學的詩性表達,匠人精神喚起觀眾共鳴
“舞劇我知道,可舞蹈詩劇到底是什么體裁的藝術作品?”不少觀眾觀影前都發出這樣的疑問,這部“舞蹈詩劇”便是以舞蹈為語匯,以詩性表達營造“無聲勝有聲”境界的一種綜合舞臺呈現。
“《只此青綠》的結構和節奏并不是傳統西方戲劇敘事時所遵循的三一律、戲劇沖突那一套,而是從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詩’中尋找靈感,更加著重于提取和呈現意象,而不是直白地敘述單一的故事,”觀眾趙頌對人民網表示。
水墨丹青,意境悠遠。《只此青綠》的中式美學喚起了觀眾心中的文化基因,獲得了深深的共鳴。“整部劇的審美體驗非常舒適,服化、妝造、燈光、布景、舞臺設計的安排和音樂的運用很好地營造出了《千里江山圖》以及畫作反映出的宋代美學特征,我感受到的是一種雅致清麗但不失大氣的美感。”趙頌說。
劇中的一個冬夜,孤燈下,少年一人坐在案前凝神作畫,時不時哈氣摩挲著雙手,而他身旁散落著廢稿揉成的紙團。展卷人心疼地站在他身旁,為他“隔空”披一層外衣。同為文化匠人,故宮研究者與文化創造者之間的惺惺相惜引人動容。這樣的匠人精神同樣也體現在劇中無數篆刻人、織絹人、磨石人等平凡工匠的身上。
“從一幕幕舞蹈看到的是這幅中華最長畫卷的一步步創作工序,青山綠水之間凝結的是精于絲縷、工于丹青的匠人之心,”觀眾白禮晴說。
“我們在舞臺上表達的又不僅僅是工藝本身,而是‘人’,或者說是一種工匠精神,那些默默無聞、不追名逐利、一生只為做好一件事的普通人們,這是一種平凡之中蘊藏著的偉大,” 編劇徐珺蕊表示。
無名匠人、王希孟、故宮的文物工作者,與《只此青綠》的主創團隊,無不具有這樣的匠人之心。
劇中故事的最后,故宮中長長的卷軸兩側,展卷人與王希孟遙遙對望。展卷人伸出了手,另一端的王希孟雙手抱拳回禮,兩代人隔著貫穿千年的畫作遙遙致敬。
朗月照千年,畫卷連古今。整部劇從畫卷展開開始,又結束于畫卷上那一抹青綠。交錯的時空中,劇內劇外所有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創作者、守護者和弘揚者,皆聯結于千載青綠、無垠山河。舞臺下,迎接他們的是無數的感動與贊美、淚水與掌聲。
(本文圖片均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